最信得过的配资平台 误会清朝了?闭关锁国的始作俑者是朱元璋,片板不许入海遗祸百年

发布日期:2024-07-22 04:54    点击次数:111

最信得过的配资平台 误会清朝了?闭关锁国的始作俑者是朱元璋,片板不许入海遗祸百年

一提到闭关锁国,很多人就想到清朝。因为或许正是清朝的闭关锁国,才使得中国在近代,逐步落后于西方,从而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各种丧城失地的不平等条约。

那么问题来了,清朝真的是一个闭关锁国的王朝吗?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,究竟是从什么时代开始的呢?我们可以简单了解一下。

清朝闭关锁国了吗?并没有

清朝在绝大多数时期,其实都没有闭关锁国,这才是问题的关键。为啥这么说呢?因为从顺治时期开始,清朝和海外的贸易,就没有中断过。

只不过,根据不同国家,清廷采取了不同的限制政策。

清朝刚入关的时候,荷兰、英国、法国、葡萄牙等国,都曾经和清朝建立了不同程度的贸易关系。

1656年,清廷允许荷兰每8年可以来一次,后来又改成了每2年来一次。

1668年,清廷允许英国人来清朝进行贸易,而且时间没有任何限制。只不过对于规模有严格限制,船不超过3艘,每船上的人不能超过100个。

康熙打算收复宝岛那段时间,的确实行了一阵子的海禁。不过那时候不仅是禁洋人,就连自己人也禁,整个福建沿海地区的居民,全都向内陆迁徙,以此达到坚壁清野的效果。

不过1684年开始,这种海禁就被废除了,因为康熙收复了宝岛,并且在这里设立一府三县,归属福建管辖,所以没这个必要了。而且康熙明白,即便宣布海禁,还是会有不少私下的海外贸易。与其让这种事情越来越猖獗,倒不如直接开关,在朝廷的监管下进行贸易了。

为此,清朝于1684年在厦门设立洋行,1686年在广州设立十三行,全都是专门用来与海外商人进行贸易的贸易点,而且专门为此设立了海关。

雍正年间,在1728年与沙俄签订《恰克图条约》,将外蒙的恰克图定为中俄的贸易点。这么一来,除了沿海地区有贸易点外,内陆地区也有了贸易点。其实这基本就恢复了中国古代海上、陆上丝绸之路了。

乾隆时期,即便朝廷奉行在广州一口通商,但浙江、福建、广东等地,已经成为了海外洋商们贸易往来的主要地区。之所以搞一口通商,主要是为了方便管理,一些有资质的大商人才能获得在这里通商的许可证,因此能够大幅度增加税收。

因此,广州一时间风光无两,由于商业税收到手软,又被称之为天子南库。

不过为了防止洋人在中国搞事情,嘉庆、道光年间,特地对这些前来贸易的洋人,提出了一系列要求。

比如说,禁止洋人在广州过冬,来了也只能住规定的地方,禁止中国人向洋人借钱,禁止洋人到中国内地去等等。

这要算得上是闭关锁国的话,那也只能算是有限的闭关锁国了。那么问题来了,既然已经让洋人通商了,为啥英国人还要打鸦片战争呢?

其实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商品太香了,能挣不少洋人的银子,而英国的商品太单调,或者说格调太高,根本挣不到什么银子。贸易逆差之下,英国人不爽了,这才打算进一步打开清朝的国门,在中国挣更多银子。

你想啊,过去清朝只规定在广州对外经商,而且都是一些垄断型的大商人才有资格和洋人通商,那他们给出的价格,肯定是比较高的。英国人要求五口通商,其目的就是为了扩大经营范围,从而让民间小商人也能参与进来,从而压低中国商品的价格。

由此可见,除了康熙在平定宝岛之前,曾经短暂实行过海禁以外,清朝基本没有闭关锁国的现象。

朱元璋开启海禁,闭关锁国由此拉开序幕

闭关锁国的帽子,必须要扣在朱元璋头上。为啥?因为他的一句话,直接影响了后世几百年的中国历史。

朱元璋曾说过这么一句话:片板不许入海。

啥意思呢?就是禁止中国的任何船只下海,这等于是封死了所有妄图到海外进行贸易的路。咱们不能出去,人家自然也不能进来,时间一长,自然造成了闭关锁国的现象。

为了实行这一政策,朱元璋特地下令,将唐宋时期专门负责对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港、浙江宁波港、广东广州港的市舶司给撤了。

那么问题来了,为啥老朱非要实行海禁呢?关于这个问题,有很多不同的解释,其中比较靠谱的解释有这么几条:

第一,老朱的老对手方国珍,曾经割据浙江,他归顺朱元璋以后,他的很多部下,其实都乘船出海,成为了海盗。这些海盗没事儿就滋扰明朝的东南沿海。

第二,日本当时处于战乱年代,打了败仗的武士、浪人等,会组织成一股力量,时不时袭扰明朝的东南沿海。

第三,老朱觉得天朝上国,物阜民丰,完全没必要依靠海外的贸易就能很好地搞起内循环,又何必浪费精力进行海外贸易呢?

为此,老朱将明朝的百姓,按照各自的工作,编入了不同的户籍,并且严格按照各自的户籍进行管理。比如说农户,那么子孙后代都是种地的,兵户,子孙后代都是当兵的。当然也有意外,不过普遍是这么个情况。

朱元璋觉得,把百姓这么分门别类地都安排好了,国家拥有足够的农民、士兵、手工业者、商人等等,那国家不需要依靠外力,都能很好地运转下去。

有人就不服了,为啥?因为明成祖朱棣时期,不是特地搞了郑和下西洋吗?不仅船队规模浩大,而且影响力也很大,甚至先后出去了7次,怎么能说明朝闭关锁国呢?

其实郑和下西洋,实际上是纯官方性质的耀武扬威,参与者都是体制内或者编外人员,他们有必要想着到海外为国挣钱的事儿?所以说郑和下西洋基本不存在任何商贸行为。简单来说,就是朝廷为了彰显国家强盛,派人出去撒钱。听话的就给点好处,不听话就直接打服了。

所以,我们可以说明朝的造船实力非常强悍,郑和下西洋的宝船,那绝对是当时世界顶尖级别的大船了。可这跟明初闭关锁国真心没啥太大关系。

隆庆开关后,明朝经济大幅度增强

明朝闭关锁国的这种现象,一直到熬了嘉靖年间,才稍微得到些许缓解。为啥呢?因为沿海的老百姓,觉得对外贸易能挣大钱,所以很多人铤而走险,走上了这条路。

接下来,本文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语音转文字怎么搞,一起来看看~

为此,他们甚至和海外的日本浪人合作,成为了明朝沿海地区的一大祸患。胡宗宪、戚继光、俞大猷等人抗倭,其实就是这一时期。他们所抗击的对象中,其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明朝人。

越是禁止他们下海,那他们就越觉得其中有利润极大的好处可捞。久而久之,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。

为啥嘉靖帝去世后,沿海地区一下就平静了呢?难道真的是因为戚继光、俞大猷等人战斗力强悍,彻底解决了这帮海盗吗?

当然不是,主要是因为嘉靖帝的儿子隆庆帝继位以后,采取了开关之策,史称隆庆开关。隆庆元年,隆庆帝下令解除海禁,允许私人前往海外进行贸易,明朝也在福建漳州设立月港,专门负责对外贸易。

虽然就开放了这么一个小港口,但对明朝经济的影响,实在是太大了。据统计,从隆庆开关开始,一直到崇祯帝亡国为止,这70多年时间里,约有3.3亿两海外白银,流入到明朝境内,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。

天朝上国的态度,才是问题所在

既然清朝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闭关锁国,为啥清朝依旧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呢?我认为这倒不是因为闭关锁国所致,而是天朝上国那种桀骜不驯的态度所导致的。

清朝自认为有上亿子民,物阜民丰,啥也不缺,所以总是自诩天朝上国。将周围包括海外一切国家,都当成藩属蛮夷来看待,这才是问题所在。

因为一直有这样的态度,那就导致清朝即便得到了海外传来的科技产品,依旧会以桀骜不驯的态度来看待这些东西。他们往往将其称之为“奇技淫巧以悦妇孺”,毫无用处。还是我天朝上国的东西好使。

清朝的高层,从一开始就能够接触到大量洋人的物件,奈何他们缺少好奇心,并没有将这些东西当回事。他们都不当回事最信得过的配资平台,那手下人自然更加不会重视了,毕竟一切要看领导的心意来办事,这是传统文化,破坏不得。朝廷上下都这么个态度的话,你让谁来追赶创新的步伐呢?





Powered by 十大杠杆炒股指平台-实盘杠杆平台-炒股指平台杠杆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